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

14 死亡

    死亡






      第一節  死亡與壓力
   第二節  死亡與永恆
   第三節  為甚麼動物不怕死?
      第四節  莊子蝴蝶
         




    第一節  死亡與壓力

    在李察的信念之中,死亡是不重要的,本來是不值得一提的。因為,了解生命,就是了解死亡。但這是不對的。因為,未到最後時刻,很難完全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。到底死是怎樣的?幸運是也有曾經經歷的人,可以告訴我們。

    死亡的特質是:不可能知道時候。《瑪竇福音》二十五章,十三節:「所以,你們該醒寤,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,也不知道那時辰。」

    誰都不知道自己甚麼時候死。只除了接受死刑的人以外。在生命之中,有死期和沒有死期是不同的。絕對大多數的人,都是沒有死期的。沒有死期的人,應該早早醒寤。問題是,那絕對少數預知死期的人,又會獲得何種生命的訊息?

  如果你只餘下一個月、一天、一小時,甚至一分鐘,你有何打算?九一一事件中,那眾多明知即將死亡的墮機死者,他們不約而同,紛紛拿出手機打電話。他們說甚麼?他們都說:「我愛你」。生命的最大意義就是愛。他們渴望把這訊息傳出去。

  那麼,死亡是甚麼?

    死亡是一種壓力。這壓力迫使一切的人,重新檢視生命的意義。

  其中一位檢視生命的人,是天才數學家伽洛瓦   (Evariste Galois , 1811-1832)。

  有關他的故事,出自Eric Temple Bell, 1883-1960 所著 《數學人》( Men of Mathematics)一書:

    伽洛瓦的重大成就, 一本薄薄的六十頁筆記本就寫完。他解答了數學上一個著名的重大難題。不少數學大師前赴後繼,花費了上百年光陰的難題,他一個不眠之夜就解答了。歷史上,有名的「伽洛瓦群論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。在老師眼中,他是劣頑學生,兩次考大學,都沒有考上。據說是因為政見之爭,與人決鬥,腹部中槍,躺在雪地上許久,無人理會。一個路過的農夫,把他送到醫院。

     死前一晚,他好像預料死亡,靈感突發,整晚不息計算數學,稿紙側旁寫著:「我沒有時間了,我沒有時間了!」匆匆寫出來的理論,讓後世好多數學大師,忙上百多年,直到今天!他死時,只有二十一歲。

    伽洛瓦的奇跡,是他能在一個晚上,解決了數學上百年的大難題。而這難題,是他死前一晚,靈感突發,迸寫出來的。

     他是被政治謀殺的。他屬於一個政治派系,而對方另一派系的人,想幹掉他。那是當時的一種常見謀殺手法:遣派一個陌生女子向他示愛挑情。這伽洛瓦是個書呆子,向來不懂得男女情事。忽然有女子來挑逗,他還以為是天賜良緣,歡喜不置。但是,不久,這陌生女子的情夫就出現,指責他搶自己的女朋友,要他決鬥。這是那時很流行的殺人手法。決鬥而死,彼此心甘情願,法律無法追究。但問題是,伽洛瓦不知道,這向他提出決鬥的對手,是個神槍手。而他自己,二十一年來,沒有拿過手槍。

    他明知自己在第二天決鬥中,沒有取勝希望。但他仍忍受不了「懦夫」一詞的侮辱,決心赴死。

    他死前一晚,靈感就來了。忽然有了觸發,要趁生命的最後一刻,把一個大難題解決。次晨,對方的決鬥助手砰砰彭彭來拍門之前,他就寫完了。如果沒有了這一晚, 如果沒有了這一場決鬥,他可能鬱鬱終生,不為人知,也不會有任何貢獻。

    死亡是一種重大的壓力。這壓力迫人檢視生命。不必任何理論,不需要任何教訓,你自然會想到:  我這一生,有價值嗎?這樣就死了,值得嗎?我應該做的事,都做完了嗎?我應該享受的生命,都享受過了嗎?

  生命中的兩重意義:一是「做」,亦即是貢獻,二是「享受」。宇宙主宰賜下生命,要我們識得做,亦要識得享!問題是,太多人不知道如何享受生命了。生命中之美,太多人錯過了。這一種至高無上之美,很容易就在吃喝玩樂中消磨淨盡。連甚麼是「享受」都未嚐過,浪擲了生命,不是很不值嗎?

  死亡是一種壓力。而這壓力是好的。幸運是造物主讓我們都不知道死期,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尋探生命的意義。雖然,這種壓力是永遠存在的。而且是好的。

  每一個離開的人,都有機會詢問自己:我是否曾經有所貢獻?

  而死亡的壓力,會令人更加聰明一些。

    壓力會增加靈感。

    右腦的綜合能力,在受壓力之時,會特別旺盛。作文考試的優秀學生,很少在鐘響前交不出卷。在家裡夜課作文,因為壓力較少,時常都要拖到最後,用的時間,比在試場裡還要長。壓力時常來自外面。截稿時間,或所謂DEADLINE,都是外在的壓力。而真正有用的壓力從人的內心來。心中有火,要想竭力表達,就可以衝破惰性。
 
    歷史上許多天才,都是受到死亡壓力,生產出前所未有的傑作。

    一個是音樂天才莫扎特。他自知必死,死前作的「安魂曲」,一氣呵成,前無古人。數學天才伽洛瓦。他與人相約決鬥,自問必死。死前一晚,拼死寫出來。他的生命,精華全在這一個晚上。

    到底死亡的真相如何?有一位偉大的文學家,為我們精彩描述:

   陀斯妥耶夫斯基(Feodor Dostoevsky, 1821-81)的生活,狂野黑暗。他患有癲癇,又極喜歡賭博。作品對人性黑暗一面,有極深沈的了解。

  他曾因宣傳社會主義被判死刑,最後一分鐘才獲釋。

    他們二十個人,被帶到一排二十個的斷頭台上。首先被縛的是三個人。其中的一個,在行刑之前,已經瘋了。這種巨大無比的壓力,意志稍弱,就不可能承受。鋼鐵漢子,到了那時候,都腳軟哀哭,好像小孩。

  陀斯妥耶夫斯基說,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苦的事了,這是一種無以遁逃的痛苦。一個人,在任何境況之下,就算是遇到強盜,仍有一絲的希望。但是死刑犯沒有。

  他說,行刑之前,腦子忽然轉得飛快,而且冷靜非常。連劊子手上衣的一個扣紐掉了,都看得到。當頭被放到鍘刀之下時,滑鐵之聲,清晰可聞。希望的絕滅,是生命最可哀的事。他說,這種痛苦折磨,連基督都絕不允許。祂說,「不能這樣對待一個人啊!」

    幸運是他沒有真死。他只是被人玩弄。沒有人真正死亡過,死亡的意義,難以解釋。但他的遭遇,告訴了世人,死是甚麼。他深深明白死亡的意義。

    原來是俄國的皇帝和他開玩笑。他被判死刑,和一群死刑犯同上斷頭台。神父輪流到每一個死刑犯跟前劃十字。他只有五分鐘可以活命。但行刑官在最後一刻釋放了他。皇帝只是要讓他「感受」一下死亡。否則,他的偉大傑作,就不可能跟我們見面了。

    這種情況,在托爾斯泰的《戰爭與和平》中,有同樣深刻的描寫。站在身旁的難友,被轟響的槍聲擊倒,躺在血泊之中。九死餘生者,有何感受?會不會被嚇得忽然失去心志的力量?

     陀斯妥耶夫斯基說,那最後的五分鐘就好像永恆,是無限的財富。他指出,在死亡面前,生命具有無限的價值。這五分鐘,才是他的真正生命。

    另外一件重要的死亡事件,是蘇格拉底之死。

    在人類的文化經歷中,蘇格拉底之死,是不可不知的。雖然那一件事,通常都只在艱深的哲學書本裡描述。但事實上,這件事,是要讓一切青年人老年人都知道的。不知道,就真的是太無知了。

    誰殺死蘇格拉底?

    這是一條不重要的問題。重要的不是「誰」,而是「甚麼」。是甚麼殺死蘇格拉底?

    蘇格拉底被控「腐蝕青年」,被判要喝下一杯著名的Hemlock 毒藥。

    蘇格拉底在自辯演辭(Apology)中說 :「此刻,當我被判死刑的時候,同樣,你們亦被真理女神判決了。你們的罪是邪惡腐敗。而你們像我一樣地自願接受判決了....我即將前赴死域,而你們則走上活路。但有一個問題除了神之外無人知道: 到底是誰的前景快樂些?」

    古今中外,正義永遠是和邪惡對立的。邪惡掌握權力,動輒把正義人士驅逐離開世界,而自己則甘願永遠活著於不快樂的陰暗之中。為甚麼他們會選擇這一條路?蘇格拉底說:他們妒忌!

    而妒忌是比Hemlock 更厲害的劇毒。

    蘇格拉底被迫服食一種名叫  Hemlock 的毒藥。那是古希臘的一種死刑。牢房開放,可讓學生進入觀刑。還有僕人侍候,只要吩咐,僕人就會把藥物備妥。

    吃藥的人,要在地上走動。到感覺雙腳沈重,才可躺下。蘇格拉底把藥吃下,他的學生就掩面哭泣了。眾生忽然同時爆出聲音嚎哭。只有蘇格拉底是鎮靜的。他說,「你們哭些甚麼呢?我支開了婦人,就是不想這種情況。人們說,要讓辭世的人保持寧靜,你們還是靜一點,自制一下吧。」

    他吃完藥,在地上行走,到沒有力才躺到床上。僕人搯他的腳,也沒有感覺了。他忽然好像明白似地說:「藥物擴散到心臟,就是完結。」...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以上記載,出自柏拉圖Phaedo末章。此書火花四射,灼著的人有福了。

  而我們也許都能觀察得到,蘇格拉底的冷靜,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震撼,是一種極端的對比。

  死亡是一種壓力。死亡的壓力,使人的求生意志,更加明確。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說是對的:在死亡面前,生命具有無限的價值。

  如果沒有了死亡,生命的價值就會消失。
 
  
  表面看去,死亡是很不好的。死亡會帶來痛苦。但是,如果沒有了這種痛苦,生命的價值消失不見,就更痛苦。




    第二節  死亡與永恆


    生命的意義,可以在死亡中觀察。而死亡的意義,同樣可以在生命中觀察。而觀察死亡,是遠比觀察生命容易的。

    死亡是一種集合的工具。死亡是集合無數生命,進行某種特殊工程的形式。沒有死亡,就沒有集合。生命是前赴後繼的,是薪火相傳的。沒有死亡,就沒有繼承,就不能把所有生命的共同努力集中起來。

    死亡是生命鍊條的扣子。生命和生命之間,不是孤立的。生命和生命之間,有很多溝通形式。而死亡是一種連
接方式。死亡是一個扣子,是一種斷裂型的扣子。必須要完全的割斷與離開,生命才能夠緊緊扣上的。所以,觀察死亡,要從大生命的角度觀察。大生命是用死亡扣子織出來的大網。沒有死亡,大生命就不成為大生命。

    你吃肉,那肉的主人就把生命交付給你。你將來也要同樣的把生命交付出去。死亡的意義,就是把生命連接起來。就如同接吻一樣。深深一吻,情感交付。兩個生命,因此相連。只是死亡比較冷些。但連接的效果一樣。

  死亡只是一種連接生命的方式,但是,由於生命的吸引力太大,沒有人希望生命結束的。更多的人,渴望獲得永恆。

  有甚麼是永遠不死的呢?

    例如,「書」就可能是永遠不死的。而這是有語病的一句。換言之,「書」中所表達的「思想」,是可能永遠不死的。更換言之,「思想」中的「愛意」、「意念」、「主張」,等等,等等,是可能永遠不死的。死的只是形而下的物質。形而上的「心」,是不能用死亡去割斷的。

     「心」未必是會死的。書可能會毀滅、消失,但不等於心死。李察看過一首古埃及詩。這詩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寫成,一直無人破譯。直到最近,才有曉古埃及文的人譯解出來。那詩名叫「艾息詩女神的哀傷」。數千年之後,還能夠散放令你無法息懷的強烈情感。

   有的書,可能無端失蹤。但如果一朝被人發掘出來,就能重新發出電波。書的電波,能量存在於本身,亦存在於後來的譯解接收人。所以,書的電波是和一般的電波不同的。他們只是靜靜的等候,而並非死亡。死亡這種想法,未必適用於書。雖然書仍是可能被毀滅的。全數被毀的可能,不是沒有。但是,只要毀滅之前有人看過,電波就已經散放了。除非連所有接到電波的人都一同毀滅了、、、、、

  所謂「死亡」,是組合能力的散失。腦中軟件,再不能把自己組合起來了。中國人說:振作點,英國人說:Brace up,當人軟弱的時候,更需要此種組合能力。而「魂飛魄散」,就是組合能力的散失。  

  生命能力頑強的人,雖死猶生。因為,公眾會自動組合他的形象,永遠供奉在大生命的網絡裡。而且,這形象更會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,十分有趣。所以,貝多芬、托爾斯泰、諾貝爾、林肯、差利卓別靈、岳飛、秦檜等各式各樣人物,都尚在人間。


   第三節  為甚麼動物不怕死?

  
  很多人都是怕死的。但動物不怕死。

  李察相信,動物只會「怕」,而不是「怕死」。只有人類才會「怕死」,因為人不明白死是甚麼。如果人能夠明白甚麼是「死」,人也一樣不怕死。        

  觀察生物,最方便莫如養一缸魚。要養大群其他動物,可能比較困難。而小小魚缸,可以養數十尾,甚至幾百尾小魚。裡面就是一個社會-----如果魚也有社會的話。

   生物相殘,在人眼中很可怕。人類的殺戮場面,更是極大的驚嚇震撼,見到的人,可能要看心理醫生。但其他生物的感覺不同。有一尾五吋長的魚,勉強把一尾三吋長的魚吃進肚中。吞不下,小魚的尾從五吋魚的咀部伸出來。五吋魚便挺著三吋魚的魚尾,在缸中游來游去。

  其他小魚,有沒有怕得要死呢?小魚只是照常活動。到有真正威脅迫近,才迅速離開。  

  「怕」和「怕死」有何分別?

  「怕」和「怕死」是不同的。小魚的程式中只有「怕」,不知「死」是甚麼。無知,因此無懼。  多數人一樣不知道「死」是甚麼,但卻一知半解,恐懼因此無窮無盡。無知小魚,似乎好些。

  當成吉思汗揮軍西向的時候,向所披靡,滅國無算。那些阻路的小國,今日,只能在絲路上殘餘一些石塊。他們也可能恐懼過。蒙古大軍,寸草不留。如果你開一爿小店,巨型超市的威脅,是一樣的。這種時刻,清清心,讀一點莊子,知道何之為「生」,何之為「死」,很有好處。因為會把畏懼消解。恐懼的害處是使人無法行動,或只知奔逃。只有無畏者才是真正自由的。生命的目標明確,一無所畏,知所進退。勇氣是自由行動的基礎。

  而可笑的是「怕窮不怕死」。

   「怕窮不怕死」是不成熟的幼稚思想。「死」本來是很可怕的絕路,普通人一提起就怕。為甚麼有些人,碰見小小困難,就喪失求生意志,寧願死不願窮? 為甚麼他們沒有想到:連死也不怕的人,其實已經來到了人生最寶貴的階段?這階段中人成就不可限量,因為,他的思想不受人世一切舊習陳規限制,前面有無限發展的空間。

  大約是在尚未成熟的社會裡,青年人從未接受任何思維訓練,思想未曾經歷磨練。因為這是在教育課程之外的。學校課程,是全不相干的。

   其實前面有無數的路。但學歷很高的人也看不到,以為無路走。死也不怕的人,怎會看不到路呢?因為「怕窮不怕死」不是真的不怕死,只是未曾探究生命的意義。

    何謂「死亡」?

  無數思想家想不通這問題。只因為他們傾向於從小生命的個體去想,沒有從大生命的現象研究。所謂「一了百了」,以為肉體結束,就一切結束。有一個比喻:生命是火。是一種連綿不絕的火。數十萬年前的原始人,最初學會在大型的山洞裡保存火。因為火是非常罕有的東西,要讓火不絕的燒,才能保存。

   我們的知識就是火,感受亦是火。人的靈性、智慧 ,都像是火。這一切「知識」、「感受」、「靈性」、「智慧」之類的東西,是延續的,是長遠的,甚至是永恆的。

  一個人的生命可以結束,但生命的成果不會。
「生命」是短促的,但「成果」是永恆的。

  無數肉體生命,以集體努力得來的成果,是不會結束的。就好像原始人在山洞中的火一樣,是無數枯枝燒出來的。小生命就是那一根根的枯枝。小生命可以燒完,但火是永遠存在的。這就是莊子「薪火相傳」的理論。

  而另外的一個啟發,來自古希臘。

  或者,我們從未想過,「死亡」原來是造物主最大的仁慈。沒有死亡,才是最大的殘酷。   

    有一個許多人都玩的遊戲。遊戲非常殘酷。因為,這遊戲沒有結束,參加者要永遠玩下去:

    薛西弗斯被天上的諸神處罰,要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挪移上山。在希臘諸神的天國裡,是沒有「死亡」的。所有判決都是永恆。

   相信神話的人,晚上望上星空,仍可能看到那位傻子薛西弗斯,咬著牙一聲不吭,眼睛充滿怒火,臉孔貼磨著巨石,汗水滴落地下,他的赤足深插入泥,正在一步一步往上。

   他以為,自己是在和命運對抗。殊不知道,他愈是憤慨,天上的諸神就愈快樂。他被利用了,而他自己一無所知。諸神己經偷偷的把石頭換掉,他推動的竟是地球而不是石頭!他正在為宇宙不停的輸送動力,地球正在一點一點地開始旋轉!而那群終日嬉戲的神仙們,可以偷空去玩了。

    到底,神仙也有人性的一面。

   一位漂亮的女仙子看不過眼了,趁晚上去到薛西弗斯的泥山,當那石頭滾落的一刻,輕輕向他「喂」了一聲。

    永遠都是孤獨行走的薛西弗斯,抬起頭,看到女仙子擎著一杯葡萄酒,笑盈盈地遞向他。

   他期艾了:「對不起,我不可以喝呢。」

   女仙子噗哧笑了:「遊戲已經玩完啦,你看,天上的神仙們都睡覺了,還不趁機休息一會?」

    薛西弗斯還在發呆,仙子就把諸神怎樣把石頭偷換為地球的真相告訴他了。漂亮女仙子和薛西弗斯對話的錄音,因為古代並無狗仔隊,所以失傳了。遠遠看去,只見一男一女兩個身影,在昏黃的山頭對話了好一刻鐘。

    奇怪的是,女仙子終於離去,而那傻子薛西弗斯,轉過頭來,竟又再一次默默地挪移那石!


             *     *     *


    這一小段故事,每次重看,都不能自已。甚麼是生命?這就是生命。而這是永恆不死的生命。總算是到此一刻,才明白「永恆」的意義了。想不到的只是:古希臘人的智慧,與莊子是一息相通的。



     第四節   莊子蝴蝶
   

   一隻蝴蝶,被人踩死在地上。也許是被人活活踩死,亦也許是死了,才被人惡意地踏上一腳。更也許是沒有人看見這死了的蝴蝶,許多隻腳同時踏上去,集體踩死她。那
些顏色,那些五彩的花粉,那些帶著鱗色反光的顆粒,都混在濕濕的灰裡,和成一片。再分不開,那是塵,那是土,那是陽光為她哭泣的淚。

  不但只蝴蝶曾經被人踩死。人也被人踩死的。有一位納粹軍官,不止一次把人踩死。他寧願踩一兩小時,不願花一粒子彈。他說,他要親眼看見死亡。他要看看,生命在那裡。

  醜惡,也可以是美麗的。如果曾經仔細觀賞羅丹的「老妓」雕塑,相信會同意這一點。那風月的縐紋,那歷史的穢跡,全披在她一身的老皮上。就是那些鞋子,把她踩成這樣的。

  如果沒有醜惡,又那來美麗?這老舊陳言,我們時常都不能記住。蝴蝶踩死了,但蝴蝶仍然飛翔。陽光在她彩翼的下面散開。

    對於「美」來說,「死亡」是不存在的。如果有了「美」,就沒有「死亡」。李察寫完「蝴蝶屍體」之後,心情不能平靜。許久,那畫面仍在心頭悸動。

  而這就是生命的粗淺原理。許多哲學家看不通這一點。他們把那一瞬間發生的事情,當作生命的全部。其實是錯的。

   生命是連續的整體。就好像太陽每天早上必定起來。一隻蝴蝶死去,一萬隻蝴蝶死去,但,蝴蝶仍然存在。物種仍然存在。

   只有那些受保護的動物,憂慮死亡。因為,他們的死亡是真的。因為,他們是被淘汰的,如果不是被大自然淘汰,也是被人類文明淘汰的。但蝴蝶沒有這種憂慮。蝴蝶是自己活著的。蝴蝶是不接受保護的。

  而萬事萬物,就是這樣奇怪。那接受保護的,早早死去。但那不接受保護的,卻堅強活著。因為,活著就是美。美的歸宿,就是永恆。

  而莊子的智慧是:

  任何人都可以選擇的。你可以選擇接受保護,亦可以選擇依靠自己。被保護者是沒有生命的。他們的死亡是真的。自己活著的人,是不會死的。

  因為,死亡只是一個連結生命的扣子。你的努力,已經把自己扣上了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修訂: 2008.6.16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二次修訂:2014.5.12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